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劉伯明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豐碩    時間: 2012-11-23 04:37
標題: 【劉伯明】

劉伯明

 
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
 

劉伯明(1887~1923)名經庶,以字行;

 

生於江蘇江寧(今南京市)。

 

早年就讀於南京匯文書院,精通中西語文。

 

後留學日本,從章太炎治國學,並加入同盟會。

 

宣統三年(1911),赴美攻讀哲學及教育。

 

民國四年(1915),獲西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,隨即返國任教於由匯文書院改制之金陵大學。

 

八年起,專任南京高等師範(後併為東南大學)訓育主任及史地部主任等職。

 

伯明治學嚴謹,尤喜好老子、柏拉圖(Plato)及斯賓諾沙(B.Spinoza)哲學;

 

在教育上力持人文主義,主張以此矯正實用主義弊端。

 

他特別強調學者之精神應注重在「自得」,說:「自得者為己,超然於名利之外;

 

不自得者為人,而以學問為炫耀流俗之具。

 

……前者王道之學也,而後者霸道之學也。」

 

自得之外,人之精神且須寄託於理想之域,而後可以超脫萬惡世界。

 

人類不能為現實世界之奴隸,不當受制於自然,現實於世界有不完全之處,人類終須超過之,止於理想世界。

 

總而言之,伯明極重視以四種精神教育學生:(1)學者精神:應有自信、自得、求真與智識之貞操;

 

(2)學校精神:即公民精神,應注重社會訓練;

 

(3)自治精神:即共和精神,對於政治及社會生活能自動負責:(4)自強精神:品性與體格並重。

 

伯明認為學者力學之餘,尚應究心於國家社會事業,但不可使學校淪入政治漩渦,持學說為一黨立幟。

 

在公眾事務上,他對南京市政發展寄以厚望,亟思以雅典為法,成就自由負責之市民,進而為自由負責之國民。

 

民國十一年(1922),支持梅光迪、吳宓等創辦〔學衡〕雜誌,主張「論究學術,闡明真理,昌明國粹,融化新知」,正是其治學處世精神之象徵。

 

由於伯明乃勤苦力學成功,因此在南京高師時曾捐出薪俸充為金陵大學購置圖書的經費,在東南大學時更創設貸金助學法,資助貧寒學生。

 

其一生論述頗豐,文章散見各期刊雜誌,而以〔學衡〕中諸文為代表;

 

刊行之書籍則有〔思惟術〕(譯作)、〔華人心性論〕(英文,碩士論文)、〔老子哲學〕(英文,博士論文)、〔西洋古代中世哲學史大綱〕、〔近代西洋哲學史大綱〕等。

 

 
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